火化证明丢了要怎样补办

1、带上当事人的户口本、身份证、户口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说明遗失的事实);

2、去户口(死者)所在地的辖区派出所户籍科,书面说明相关情况后,再根据工作人员的提示,补开该证明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限定: 第八条公民丧命,城市在葬前,乡村在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街坊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丧命登记,注销户口。

公民如果在暂住地丧命,由暂住地户口登记机关通知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注销户口。公民因意外意外致死或者死因不明,户主、发现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者乡、镇人民委员会。

广州殡葬公司

24小时提供殡仪一条龙服务
临终关怀 帮有需要的家属为逝者申请往生助念
家族宝骨灰盒,易经泰斗廖墨香老师作品
家族宝盒线上线下统一一个价

1.24小时供购从往生地点引灵魂回家的一切用品(大香、路票、买路钱)
2.在家里的竖灵用品(放大相、白布、香、香炉、纸、蜡烛、等)
3.24小时供购寿衣、寿被、头枕、脚枕、陀罗被(亦叫解难被)、路引、后辈发财被、红 白被、黄白被等等
4.白布、黑布、红布、白花、孝衣、等等戴孝用品
5.回礼手巾包(吉仪)
6.骨灰盒、骨灰盅、大金塔(装全骨用)
7.瓷像、炭相、放大相(竖灵、出殡专用)
8.刻墓碑、骨灰盒刻字、骨灰盅刻字
9.正果万安园合作单位(可预约去墓园看墓地)
10.罗浮净土墓园(可预约去看墓地)

(一)、服务项目:家祭仪式、撤灵起灵仪式

(二)、代办死亡证、上门设置灵堂、告别厅预定、火化炉预定、订送花圈、寿衣、寿被、骨灰盅、遗像放大、安排车辆接送、提供戴孝、入殓、取灰、骨灰寄存、下葬、转红、上位等服务。全过程均有专业礼仪师陪同指导。

(三)、工作准则:服务至上,文明用语,接听耐心,记录准确,处理及时,操作规范,完整归挡。

(四)、承诺:价格透明化、消费自愿化、服务人性化、技能专业化,以人为本、诚信服务原则,提供殡葬礼仪服务。为了加强服务质量和提高公司信誉度,一律实行告别仪式后结账。

(五)、服务宗旨:以便百姓、利百姓、为百姓、节约薄利为宗旨。 坚守承诺,服务周到,使您放心满意,放松您沉重的心情,顺利把丧事办好。

殡仪咨询 订做寿衣 遗像制作 遗体接运 遗体整容 灵堂布置

广州海葬有补贴吗

日前,广州市开展2023年首次骨灰撒海活动。本年度第二次骨灰撒海活动及集中祭扫仪式计划于4月中旬举行。1988年至今,广州市组织骨灰撒海活动共115批,累计发放撒海补贴1023万元。不断优化骨灰海葬服务近年来,骨灰撒海活动逐步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撒海服务不断优化升级。市民群众可在市骨灰海葬服务点(天河区燕岭路394号)办理预约登记、骨灰免费暂存、业务确认、委托代撒、撒海补贴申请受理等综合业务。除常态化提供线下预约服务外,广州市还开通了线上24小时预约登记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对象范围广州市户籍的逝者,以及2016年9月28日以后在市内去世并在市内殡仪馆火化的非户籍人员,家属(委办人)参加骨灰撒海活动可免除骨灰撒海服务费用及出海告别仪式费用(含2人船票、餐费、花瓣等)。目前,撒海补贴为2000元每具。预约报名数量逐年增多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报名参加骨灰撒海活动的市民均超过3500人。市殡葬管理处经综合天气因素等情况,分批次有序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出海仪式前2周内,将按照报名先后顺序,通知家属办理确认手续。已预约登记的骨灰,提供免费寄存服务至出海活动当日。广州市以创建骨灰撒海活动品牌为抓手,建立以骨灰寄存为主,骨灰撒海、还林、花坛葬、草坪葬为辅的“1+N”节地生态安葬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12月,全市不建墓的节地安葬率已达85%,位居全国前列。(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殡葬需要什么材料,火化需要办理什么证件

广州殡葬需要什么材料,火化需要办理什么证件,程序?火葬的程序又是什么?下面由广州本地宝为您带来广州殡葬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助您。

殡葬办理流程

1、领取《死亡医学证明书》

2、电话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

3、遗体运回殡仪馆防腐

4、备齐办丧证件到殡仪馆办理殡殓手续及出殡

5、举行告别仪式及遗体火化

6、领取骨灰、《骨灰寄存证》和火化证明

办理材料

1、已注销户口(外地户口除外)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2、死者和委办人户口簿或身份证

属以下特殊情况的,还须办理:

1、交通事故死亡,须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

2、涉及凶杀、刑事伤害致死的遗体,须有公安部门出具的《尸体处理证明》

3、凡非正常死亡或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正常死亡的,需经公安司法部门法医鉴定,并负责签发《死亡医学证明书》

火葬办理流程

1、要取得死亡证明书

2、要作好死亡说明

3、要办好火化手续

4、需要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

5、需要寄存骨灰

丧事“守灵”哪些人必须守?

所谓“守灵”,即在灵堂守护逝者。守灵由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守灵是从逝者角度来说的,即灵堂逝者必须有人昼夜看护。狭义守灵是从丧服人员角度来说的,因为白天有事,所以夜晚守灵看护逝者。一般所谓守灵,是指狭义守灵。

作为一种丧礼规定和习俗要求 ,守灵的应用非常广泛,古今中外都有。现时城乡丧事活动,守灵在各民族各地区都是必需事项。

现在所谓守灵,是指在停殡期间即下葬之前守灵,《仪礼》的守灵包括整个居丧期间,即所谓居丧三年,也就是守灵三年,具体要求也十分苛刻。《朱子家礼–丧礼》较为人性化,关于守灵的规定是:“三年之丧,夜则寝於尸旁,藉槀枕块。病羸者藉以草荐可也。期以下寝於侧近,男女异室,外亲归家可也。”大致意思是:斩衰三年丧服的子孙等,夜晚要寝在尸旁,睡在草上,枕着土块。身体不好的,可以用草垫子。齐衰一年丧服的兄弟、侄等,可以睡在旁边的屋内。外亲如娘家人、已嫁女家人可以回家不守灵。

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贾敬死有:“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第一百一十回写史贾母死有:“宝玉、贾环、贾兰是亲孙,年纪又小,都应守灵。”所谓“藉草枕块”,就是守灵。

关于守灵的范围。礼法要求的是必须守灵的人员,并没有禁止守灵的人员规定。也就是说,所有奔丧到丧人员都可以守灵,但重服人员如孝子孝孙等必须守灵。

关于守灵的要求。现时生活中,守灵不需要“藉草枕块”,但习俗也有一些讲究和要求。一般来说,灵堂内不得放凳子、椅子、床铺、沙发等,守灵当然也不能使用这些东西。在灵堂守灵,可以铺谷草,但不能铺席子;可以枕草纸,不能枕枕头;可以盖被子,但不能脱衣服,必须和衣而卧;守灵可以相互小声说话,但不能高声渲语。守灵不能脱丧服。

按规定要求是这样,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变通,原则上不能糟践和折磨自己的身体,不能弄出病来。既要守灵尽到心意,又要休息好不影响健康。

守灵应当自咽气停尸开始,一直守到出殡。

传统葬礼出殡流程,跟您老家是否有出入

中国是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尤其婚丧嫁娶的礼节,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人们对葬礼、婚礼上的隆重仪式,有种说不出的情怀。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传统葬礼上的出殡流程,看跟您老家是否有出入。

其一、转棺:正式出殡前,要举行传统的转棺仪式。转棺流程大致如下:先把逝者的棺材移出门外,然后把棺材头抬起,准备好祭祀用品,由管事者主持转棺仪式。期间丧主要跪拜于地,等祭文宣读完毕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女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礼毕用绳索捆好棺材,盖好棺盖,准备起灵。

其二、起灵:起灵前,送葬队伍要做好充分准备,诸如长子扛幡在前,大儿媳抱“馅食罐”,次子抱灵位牌、遗像,其余孝男孝女要手握“哭丧棒”准备起灵。

其三、拆枕头、摔瓦盆:伴随着起灵的两项礼仪,一个是拆枕头,一个是摔瓦盆。拆枕头是把枕头里的荞麦皮等物和枕头套一起烧掉。摔瓦盆是把祭祀时灵前烧纸用的瓦盆摔碎。

摔瓦盆也叫摔老盆,俗称“阴阳盆”、“吉祥盆”,摔瓦盆在传统葬礼上比较普遍,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摔盆者多为逝者的长子或长孙,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儿子,那就非他莫属了。如果逝者无儿孙,就要由侄子进行摔盆,这也意味着逝者的遗产有侄子继承。

摔瓦盆讲究一次摔碎而且越碎越好。依照传统习俗,摔瓦盆就是摔逝者的锅,瓦盆摔得越碎越方便逝者携带。瓦盆摔碎、唢呐奏起、幡杆高扬,熙熙攘攘的送葬队伍开始踟蹰前行。

其四、撒路钱:由于各地风俗不同,送葬队伍的队列也会有所差别。富裕人家的送葬队伍往往比较讲究;穷人家的葬礼,通常比较简单,但葬礼上基本的礼节还是要遵循的,诸如撒纸钱。起灵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由专人负责撒纸钱。

其五、摆茶、路祭: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同时孝子要跪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的路上设置供桌或祭棚,供亲朋祭祀逝者的亡灵。路祭时送葬队伍要停柩进行祭奠、答谢,路祭完毕后起棺继续前行。

最后、落葬:逝者灵柩到达坟地后,要先燃放鞭炮,接着孝子绕墓穴左右各绕三圈,然后亲朋拿着棺材上的纸扎绕墓穴左右各绕三圈。紧接着是暖穴、棺材入穴,等棺材按照指定要求入穴后,亲朋在墓穴前向逝者行最后的告别礼,同时孝子手持铁锨向棺材四个角各撂一锹土,算是对逝者最后的孝敬。接下来前来帮忙的乡邻将坟堆隆起,丧家的女眷把逝者生前的衣物尽数烧掉。

民间丧事礼仪中“封棺”的习俗和讲究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可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懂得感恩的高级动物,因此,老人过世后,后人们都把丧事办得很隆重,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和讲究。

在农村民间丧葬习俗中,人去世后穿好寿衣就要装棺入殓,入殓也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庄重的仪式,比如,“净面”,就是为了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去,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更好。这既是人们对死者的尊重,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过世之人装殓进入棺材后有着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盖棺、封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封棺的一些习俗讲究。

在民间人过世后,因有的直属关系的亲人不在身边,离家路途较远,所以,有的停放三天下葬,也有的停放五天下葬,这都是根据自家的情况而定的。

在家停放这几天的时间里,只是为已逝之人穿好寿衣然后用棺材盛殓,白布或白纸蒙脸。棺材盖是在棺材上放着的,以便于后人瞻仰遗容,等到了下葬这天才可以封棺。

封棺的时间一般在下葬前一个小时左右进行。封棺前所有的亲人必须在场,如果已故之人是女性,娘家人是一定要见上最后一面的,否则棺材是不能够封住的。

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处于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下,很多女性在婆家容易遭到欺负,娘家人之所以见女性最后一面,主要就是为了看一看女性在婆家是否遭受虐待而死的。

另外,孝子们为了先人能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自在一些,就把逝者生前喜爱的东西安置在棺材内,所有的程序完成后,最后就是把棺材盖盖上封棺了。

封棺这意味着已故之人和人世永远的分离了。很多地方封棺材的时候用铁钉,这种钉子又叫“元宝钉”,一般情况下两侧均为四颗钉。其中三根楔到底,铆入棺帮,一根要绕上五彩线按男左女右的讲究,把这根钉钉在棺材的一侧。这根钉也称“子孙钉”,寓意着多子多孙。

同时,在封棺铆钉的同时,孝子们要喊着让已故之人“躲钉”。一层意思是让先人躲开钉子以免受到伤害,另一层意思有着“多丁”,后辈人丁兴旺的寓意。

当然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也不会都一样,也有不少地方用“木扣”封棺的,“木扣”就是木匠在做棺材的同时,预留下扣锁棺盖和棺材的机关,和“钉子”有着同样的效用。

棺材封好了,孝子就把预先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撒于棺顶上,所有的客人们也就再次祭拜,做最后一刻的诀别。等所有人祭拜完毕,孝媳就用新扫帚把棺材上的五谷杂粮扫下来,存放粮仓内。寓意封了“官”了,也就有财了,民间称“扫财”。

封棺完毕,要在棺材上蒙上一层布,谓之“天罩”,尔后就是孝子摔瓦盆(前节小编写过)起丧抬棺,在上天的护佑下,去事先安排好的墓地下葬,入土为安了。

农村这种盖棺、封棺的丧葬习俗和讲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仪式和寓意,但也是生者对死者最后诀别的尊重,更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一部分。

做丧服、叩头礼,逐渐消逝的中国入殓仪式,

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儒家、道家、佛家的宗教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入殓仪式也将逐渐消失,与其说是消失,不如说是人类意识到传统丧葬的弊端,采用了更加现代化或者更加环保的方式代替了丧葬文化。

一、入殓仪式,皆有丧失

对丧葬文化大大小小的理解,都蕴含着天上人间,不同的生存法则,从传统的丧葬文化中看,分为大殓和小殓,后来随着火葬的推行,传统葬礼才开始淡出中国人的视野。

入殓仪式可以分为小殓和大殓,其背后有着笼统的丧葬仪式,每一步都要按照传统规矩来,逝者的衣服是在生前准备的,在现在看来在生者之前准备丧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但是我国自古就有闰三月做丧服的习俗,老人也自然能够理解。

丧服也是在逝者寿限将至的时候提前穿着的,因为死者死后身体会变硬,不容易穿衣,民间传统思想还认为,如果丧服在死后在穿,死者是裸体到阴间的,这样下去会不体面,也会引起别人嘲笑,所以入殓仪式都是在逝者之前穿着的。

入殓仪式可以看做是生者对于死者的一种祝福方式,所做的都是想要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不在为世俗的烦恼所影响,这些思想也都来源于我国的”百善孝为先”,不管丧葬文化怎么改变,这种本质性的东西是永远都会存在的。

民间自古就有闰月做寿衣的讲究,并认为闰月是为老人祈福增寿。这种丧葬文化随着火葬的发展,也逐渐被舍弃,与其说是舍弃,”用不上”这个词更加准确。

之前寿衣主要就是棉裤、棉长袍,所有的衣物都要是棉质的,寿鞋也要在鞋底绣出莲花图案,表示脚蹬莲台,来表示”修成正果”,各种繁琐又不可缺少的葬礼,每一步都带着生者对死者的缅怀。

二、感受渐行渐远的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逐渐渐行渐远是有原因的,它被其他现代葬礼替代,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但是在这种”便捷”的葬礼文化中,中国曾经浓厚的参与感就被减弱,也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一种疏远。

在山东等地区,出殡也叫”发丧”,在出殡的当天丧主的大门要摆一张桌子,专门来接待吊丧者,亲友们也会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决定随多少礼金,一般的亲戚朋友大多是送纸钱或者少量现今,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

逝者的灵柩要放在堂屋里,门口挂竹帘,还要建立一个灵棚,桌子上供奉着食物和水果,点燃香烛外,要将死者的牌位放在正中间,如果是男性牌位上要写上”先考xxx大人之灵位”,如果逝者是女性,牌位上要写”先妣xxx孺人老太君之灵位”。

两边的人要按照辈分进行下跪,陪着吊孝的客人可要行叩头礼,这也就是之前经常说的“跪灵棚”,由司仪引领向逝者叩头,也叫”九叩礼”。

亲人行完礼之后,负责主持的司仪会向屋内守灵的人喊”谢客”,然后守灵的儿子要出来行叩头礼,表示对来者的尊敬,如果是女人的话一般不用出来,也不用出来还礼,这也是受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影响,所以男性才能出来表示感谢。

这样的葬礼习俗,现在估计只有农村还留有这样的丧葬传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偏向的都是墓地,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房屋来准备这样的仪式,城市中的治安管理也不允许这样的礼仪来影响别人的生活。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要不就是把死者的牌位送到墓地进行安放,要不就是回到农村之后在举办传统的葬礼。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的丧葬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各有不同,展现的就是“生者富贵,死极殊荣”的追求,而逐渐消逝的中国入殓仪式,到底是文化糟粕,还是文化精华?

其实早从汉代开始,丧葬文化就已经开始慢慢地流失,繁琐的礼节被人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替代,毕竟生者还是需要往前看,不能永远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对于厚葬自然也不会感兴趣,简约的丧葬文化更让人接受

现代的丧葬文化,人们的思想早就从封建思想中跳脱出来,从”灵魂不灭”到”精神永存”,不再局限于古人对死亡的认识。人在社会发展当中,已经逐渐认清楚死亡的现象,只不过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每个人都会迎来这样的一天,对于死亡这件事情也都采取比较客观的一种方式。

虽然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人们的侧重点也已经从生命结束转变为文化财富的富足,人死后不过是一堆灰烬,而现代人更加注重人死后留下来的文化财富,逝者生前能够为后代留下来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更是现代人所注重的

现在的丧葬文化更加偏向于环保,包括了丧葬服务的专业化、现代化,绝望变成对未来的希望,是人们对于传统丧葬文化的重大改变,转变的思想、改变的传统,都是对死者的尊重。

现代人与古代人对于丧葬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古代丧葬文化渐行渐远,这种丧葬文化不是消失,而是跟随时代的进步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虽然中华民族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很多传统,有些习俗也早就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也分优质和”劣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抵御时间的冲刷,而”劣质”的传统文化却会被时代渐渐遗忘。

壮族特殊的丧葬习俗(葬两次)

广西壮族的丧葬习俗

1、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2、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3、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4、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而隆林县金钟山乡有时停一两个月都有、以道公择日而定)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5、出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尤存。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葬,“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并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一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做“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壮族二次葬习俗 (广西上林一带习俗)

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故事原文是:

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般不再迁动了。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

客家丧葬习俗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古时,客家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例如:死于室外者,尸体不得入室;难产而死的妇女,可厚葬,但不举行葬礼等….

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自古以来,丧礼为汉民族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现就客家地区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1.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子孙亲属环绕床前,注意病人变化,如见他喉间起痰,停止呼吸,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过世”即系送终。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此时,子孙应取瓦钵,带着三支香,两页纸,用纸卷住香,卷成一个小纸捆,另带铜钱、铜板或银角数枚,号哭出门,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纸、钱币下水,随即用瓦钵取水。

2. 更衣

病人逝世后,当即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梳洗(俗称“抹尸”),白布裹身(日“包尸布”),并换上新衣(衣服件数为男单女双),移尸厅堂(年满60岁者停尸上厅,未满60岁者只能停放中、下厅)。随后请来亲房长老,向其下跪哭泣。长老好言抚慰之,并出面安排料理死者后事。

3. 报丧

又叫“报死”、“报孝”。择定安葬日期、时辰后,要告知亲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若死者是已婚嫁生育的女性,依例须由其子孙中的一个亲往其娘家“报丧”,且“报丧”人不可直接进屋,而须跪于门旁,等待主人出迎时方哭诉之。

4. 入殓

为死者装扮,盖上大红盖头布,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人棺。

5. 举哀

死者家属披麻戴孝,亲友伤心啼哭。女眷各按自编之词,依一定调子和节奏号哭,俗称“叫哀”。

6. 点主

设死者灵位,灵牌上写“某某之灵主”,“主”字要留上面一点不写,成“王”字。男丧请族长、族中德高望重者,母丧则请舅家中男子最长者,在灵牌的“王”字上添加一点,成“主”字,叫“点主”。意即尊长同意此丧事。此时孝子孝孙应哭拜跪谢。

7. 守灵

又称“守孝”。当晚设灵堂,儿孙在灵堂两旁席地而坐,通宵达旦,日夜守护死者遗体,直至死者出殡。

8. 吊唁

死者生前友好或其他外人,闻讯前来致哀,要先到灵堂向死者牌位(或遗像),按亲疏或一跪三叩,或行鞠躬礼,然后才与死者家属见礼。

9. 出殡

出殡前,死者子孙围跪棺旁,死者尸体经人主(舅、娘家)检视后,执事人打“子孙钉”,并举行祭奠仪式(富户还请当地名士在灵堂读祭文、唱挽歌)。出殡时,抬棺者规定要有八人(俗称“八大王”)。一路丢纸钱(俗称“引路钱”),鸣锣放爆竹,由死者长子捧灵牌(如死者子殁,则由长孙代之),其他孝子扶棺缓缓而行。其长女或长孙女要先行到墓穴“扫穴”。送葬队伍顺序排列为旌幡、棺、灵、孝杖、和尚、愁笼、白衣、族、祭物、鼓、乐、宾客。柩安葬后,众人要改道而回。

10. 接灵

回灵牌,子孙设香案祭拜后,送入宗祠。接着摆供品祭告祖宗,然后将灵牌火化。

11. 酬宾

丧事毕,宴请来宾,俗称“食斋饭”。席间除帮工外,他人一律不喝酒。死者子女不得入席,而应坐在地上进食。饭后,对所有送礼者,一概要回礼。回礼要重于原礼,甚至加倍奉还。

送火

安葬当天及第二天黄昏,死者女眷要前往死者坟前点燃蜡烛、草绳,意为送火给死者在阴间照明。

祭七

人死后第七天要设祭,此后每隔七天一祭,直至七七四十九天。

迁葬

灵柩人土3年后,要掘起死者骸骨改用“金埕”(一种专盛死人骨殖的陶瓷坛子)收藏,然后请“地理先生”选一块“风水地”,择日将骸骨迁葬。也有少数“推拱”式的墓穴是一葬永逸,不须迁葬,俗称“葬血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