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丧服、叩头礼,逐渐消逝的中国入殓仪式,

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儒家、道家、佛家的宗教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入殓仪式也将逐渐消失,与其说是消失,不如说是人类意识到传统丧葬的弊端,采用了更加现代化或者更加环保的方式代替了丧葬文化。

一、入殓仪式,皆有丧失

对丧葬文化大大小小的理解,都蕴含着天上人间,不同的生存法则,从传统的丧葬文化中看,分为大殓和小殓,后来随着火葬的推行,传统葬礼才开始淡出中国人的视野。

入殓仪式可以分为小殓和大殓,其背后有着笼统的丧葬仪式,每一步都要按照传统规矩来,逝者的衣服是在生前准备的,在现在看来在生者之前准备丧服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但是我国自古就有闰三月做丧服的习俗,老人也自然能够理解。

丧服也是在逝者寿限将至的时候提前穿着的,因为死者死后身体会变硬,不容易穿衣,民间传统思想还认为,如果丧服在死后在穿,死者是裸体到阴间的,这样下去会不体面,也会引起别人嘲笑,所以入殓仪式都是在逝者之前穿着的。

入殓仪式可以看做是生者对于死者的一种祝福方式,所做的都是想要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不在为世俗的烦恼所影响,这些思想也都来源于我国的”百善孝为先”,不管丧葬文化怎么改变,这种本质性的东西是永远都会存在的。

民间自古就有闰月做寿衣的讲究,并认为闰月是为老人祈福增寿。这种丧葬文化随着火葬的发展,也逐渐被舍弃,与其说是舍弃,”用不上”这个词更加准确。

之前寿衣主要就是棉裤、棉长袍,所有的衣物都要是棉质的,寿鞋也要在鞋底绣出莲花图案,表示脚蹬莲台,来表示”修成正果”,各种繁琐又不可缺少的葬礼,每一步都带着生者对死者的缅怀。

二、感受渐行渐远的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逐渐渐行渐远是有原因的,它被其他现代葬礼替代,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但是在这种”便捷”的葬礼文化中,中国曾经浓厚的参与感就被减弱,也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一种疏远。

在山东等地区,出殡也叫”发丧”,在出殡的当天丧主的大门要摆一张桌子,专门来接待吊丧者,亲友们也会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决定随多少礼金,一般的亲戚朋友大多是送纸钱或者少量现今,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

逝者的灵柩要放在堂屋里,门口挂竹帘,还要建立一个灵棚,桌子上供奉着食物和水果,点燃香烛外,要将死者的牌位放在正中间,如果是男性牌位上要写上”先考xxx大人之灵位”,如果逝者是女性,牌位上要写”先妣xxx孺人老太君之灵位”。

两边的人要按照辈分进行下跪,陪着吊孝的客人可要行叩头礼,这也就是之前经常说的“跪灵棚”,由司仪引领向逝者叩头,也叫”九叩礼”。

亲人行完礼之后,负责主持的司仪会向屋内守灵的人喊”谢客”,然后守灵的儿子要出来行叩头礼,表示对来者的尊敬,如果是女人的话一般不用出来,也不用出来还礼,这也是受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影响,所以男性才能出来表示感谢。

这样的葬礼习俗,现在估计只有农村还留有这样的丧葬传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偏向的都是墓地,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房屋来准备这样的仪式,城市中的治安管理也不允许这样的礼仪来影响别人的生活。

所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要不就是把死者的牌位送到墓地进行安放,要不就是回到农村之后在举办传统的葬礼。

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的丧葬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各有不同,展现的就是“生者富贵,死极殊荣”的追求,而逐渐消逝的中国入殓仪式,到底是文化糟粕,还是文化精华?

其实早从汉代开始,丧葬文化就已经开始慢慢地流失,繁琐的礼节被人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替代,毕竟生者还是需要往前看,不能永远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之中,对于厚葬自然也不会感兴趣,简约的丧葬文化更让人接受

现代的丧葬文化,人们的思想早就从封建思想中跳脱出来,从”灵魂不灭”到”精神永存”,不再局限于古人对死亡的认识。人在社会发展当中,已经逐渐认清楚死亡的现象,只不过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每个人都会迎来这样的一天,对于死亡这件事情也都采取比较客观的一种方式。

虽然死亡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人们的侧重点也已经从生命结束转变为文化财富的富足,人死后不过是一堆灰烬,而现代人更加注重人死后留下来的文化财富,逝者生前能够为后代留下来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这更是现代人所注重的

现在的丧葬文化更加偏向于环保,包括了丧葬服务的专业化、现代化,绝望变成对未来的希望,是人们对于传统丧葬文化的重大改变,转变的思想、改变的传统,都是对死者的尊重。

现代人与古代人对于丧葬文化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古代丧葬文化渐行渐远,这种丧葬文化不是消失,而是跟随时代的进步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虽然中华民族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很多传统,有些习俗也早就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也分优质和”劣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抵御时间的冲刷,而”劣质”的传统文化却会被时代渐渐遗忘。

壮族特殊的丧葬习俗(葬两次)

广西壮族的丧葬习俗

1、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2、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3、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4、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而隆林县金钟山乡有时停一两个月都有、以道公择日而定)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5、出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尤存。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葬,“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并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一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做“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壮族二次葬习俗 (广西上林一带习俗)

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故事原文是:

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般不再迁动了。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

客家丧葬习俗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古时,客家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例如:死于室外者,尸体不得入室;难产而死的妇女,可厚葬,但不举行葬礼等….

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自古以来,丧礼为汉民族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现就客家地区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1.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子孙亲属环绕床前,注意病人变化,如见他喉间起痰,停止呼吸,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过世”即系送终。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此时,子孙应取瓦钵,带着三支香,两页纸,用纸卷住香,卷成一个小纸捆,另带铜钱、铜板或银角数枚,号哭出门,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纸、钱币下水,随即用瓦钵取水。

2. 更衣

病人逝世后,当即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梳洗(俗称“抹尸”),白布裹身(日“包尸布”),并换上新衣(衣服件数为男单女双),移尸厅堂(年满60岁者停尸上厅,未满60岁者只能停放中、下厅)。随后请来亲房长老,向其下跪哭泣。长老好言抚慰之,并出面安排料理死者后事。

3. 报丧

又叫“报死”、“报孝”。择定安葬日期、时辰后,要告知亲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若死者是已婚嫁生育的女性,依例须由其子孙中的一个亲往其娘家“报丧”,且“报丧”人不可直接进屋,而须跪于门旁,等待主人出迎时方哭诉之。

4. 入殓

为死者装扮,盖上大红盖头布,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人棺。

5. 举哀

死者家属披麻戴孝,亲友伤心啼哭。女眷各按自编之词,依一定调子和节奏号哭,俗称“叫哀”。

6. 点主

设死者灵位,灵牌上写“某某之灵主”,“主”字要留上面一点不写,成“王”字。男丧请族长、族中德高望重者,母丧则请舅家中男子最长者,在灵牌的“王”字上添加一点,成“主”字,叫“点主”。意即尊长同意此丧事。此时孝子孝孙应哭拜跪谢。

7. 守灵

又称“守孝”。当晚设灵堂,儿孙在灵堂两旁席地而坐,通宵达旦,日夜守护死者遗体,直至死者出殡。

8. 吊唁

死者生前友好或其他外人,闻讯前来致哀,要先到灵堂向死者牌位(或遗像),按亲疏或一跪三叩,或行鞠躬礼,然后才与死者家属见礼。

9. 出殡

出殡前,死者子孙围跪棺旁,死者尸体经人主(舅、娘家)检视后,执事人打“子孙钉”,并举行祭奠仪式(富户还请当地名士在灵堂读祭文、唱挽歌)。出殡时,抬棺者规定要有八人(俗称“八大王”)。一路丢纸钱(俗称“引路钱”),鸣锣放爆竹,由死者长子捧灵牌(如死者子殁,则由长孙代之),其他孝子扶棺缓缓而行。其长女或长孙女要先行到墓穴“扫穴”。送葬队伍顺序排列为旌幡、棺、灵、孝杖、和尚、愁笼、白衣、族、祭物、鼓、乐、宾客。柩安葬后,众人要改道而回。

10. 接灵

回灵牌,子孙设香案祭拜后,送入宗祠。接着摆供品祭告祖宗,然后将灵牌火化。

11. 酬宾

丧事毕,宴请来宾,俗称“食斋饭”。席间除帮工外,他人一律不喝酒。死者子女不得入席,而应坐在地上进食。饭后,对所有送礼者,一概要回礼。回礼要重于原礼,甚至加倍奉还。

送火

安葬当天及第二天黄昏,死者女眷要前往死者坟前点燃蜡烛、草绳,意为送火给死者在阴间照明。

祭七

人死后第七天要设祭,此后每隔七天一祭,直至七七四十九天。

迁葬

灵柩人土3年后,要掘起死者骸骨改用“金埕”(一种专盛死人骨殖的陶瓷坛子)收藏,然后请“地理先生”选一块“风水地”,择日将骸骨迁葬。也有少数“推拱”式的墓穴是一葬永逸,不须迁葬,俗称“葬血棺”。

推行文明殡葬,倡导文明新风倡议书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倡导文明殡葬新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是倡导厚养薄葬美德。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提倡亲人在世时有所养、有所乐、尽孝道;文明节俭办丧事,不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低俗活动。

二是倡导绿色殡葬理念。严格实行火葬,大力倡导生态殡葬、绿色殡葬,积极采取骨灰寄存、骨灰深埋等多种生态节地安葬方式,不乱埋乱葬,不修大墓、豪华墓,引导广大市民逐步摒弃浪费资源、影响环境的传统堆坟立碑葬法。

三是倡导文明祭祀新风。树立丧事简办,文明祭祀观念,大力倡导用鲜花代替燃放鞭炮、焚香烧纸,不使用绢花等不易降解材料祭祀,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家庭追思会、网络祭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缅怀故人,积极参与各种公祭或集体共祭活动,从注重实物祭祀转变为注重精神传承。

四是维护文明城市形象。自觉摒弃封建迷信的祭祀方式,不在城区街道十字路口、大街小巷和社区楼院等公共场所焚烧冥币冥物、燃放鞭炮,不使用封建迷信用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妨碍和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办理丧事不在居民区、城区街道、公共场所搭灵棚、设灵堂、吹奏哀乐,还清静于民,还文明于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是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全体党员干部要以推进文明殡葬为己任,自觉树立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丧的新。在操办直系亲属的葬礼时,坚持节俭简朴的原则,不大操大办,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模范带头,争做文明科学的倡导者和传播者。要积极主动宣传殡葬改革,加强对亲属、朋友、身边工作人员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及时劝阻不良殡葬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用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

广大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倡导厚养薄葬理念,大力移风易俗,共同推动殡葬改革,用实际行动为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建设现代化美好颍上作出积极贡献。

白事为什么要吃席?

为什么要吃席,有三个原因。

一、解晦。白事与异界相连,阴气较重,是生者为逝者铺垫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一场葬礼操劳之后,参与白事的亲朋身上多少都会沾有晦气,用吃席来化解最好不过。一般白事的筵席都有白菜和豆腐两道菜,豆腐有“都福”之意,白菜有“百财”之意,是比较吉祥的寓意,同时二者都是白色,可以化解晦气。

二、犒劳。在古代,一场葬礼经常要大办月余,在现代的农村葬礼也会持续数周,光靠主家根本操办不来,因此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数周忙碌下来,大家都会筋疲力尽,作为主家自该让客人们好好吃一顿。也算是犒劳。

三、代表了生者要振作起来,向前看。吃席的菜肴通常丰盛而美味,人们在吃美味佳肴时往往心情也会变得很好。因此吃席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用吃东西来证明活着的人还将继续生活,对未来充满期待。

农村有句老话,“人生有三碗饭,你只能吃一碗,剩下两碗别人为你吃”。指的就是人生中的三件大事,出生,结婚,死亡。而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吃结婚那碗饭,而另外两碗饭,需要别人为你见证。民以食为天,用食物来纪念人生三大事并不为过,食物的酸甜苦辣正如百味人生,各中滋味,每个人都有体会。愿生者长安,逝者安息。

广州市内去世人员,无论是否具有广州市户籍均可减免

广州市内去世人员,无论是否具有广州市户籍均可减免以下7项基本服务费用:

1.遗体接运,每具费用不超过180元。

2.遗体消毒,每具费用不超过100元。

3.冷藏防腐(不超过3天),每具费用不超过300元。

4.遗体告别厅租用费,每具费用不超过400元。

5.遗体火化,每具费用不超过250元。

6.普通骨灰盅,每个费用不超过100元。

7.骨灰撒海。

逝者为广州市户籍困难群众,除以上7项服务外,可多申请3项服务费用减免:

1.冷藏防腐免费期延长至4天(不超400元);

2.卫生纸棺1副(不超500元);

3.寿衣1套(不超400元)。

户籍人员骨灰寄存费减免。逝者为广州市户籍,骨灰寄存在公益性骨灰楼,可申请减免自去世之日起5年内,每具不超过350元的寄存费用。逝者是广州市困难群众,可申请减免10年、每具不超过700元的寄存费。

逝者为非穗户籍,最高可申请减免1330元;逝者为广州户籍,最高可申请减免1680;逝者广州户籍困难群众,最高可申请减免3030元。

广州5年内节地生态安葬率将逾90%

广州市民政局9日发布消息称,该局近日发布《广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该规划明确今后5年内,广州市殡葬管理服务的具体指标,包括节地生态安葬率达90%以上,实现殡葬行业(殡仪馆、经营性公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参训率80%以上,自然人“身后事一站式”联办率超过80%等,同时,推广非悲伤式的治丧服务。

截至今年4月,广州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84.25%,历年来发放节地生态安葬奖励金677.34万元,走在全国前列。

根据《广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计划5年内推进农村公益性骨灰楼(安放地)建设,加速殡仪馆整体建设和升级改造;同时,广州将构建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态殡葬,推进葬法葬礼丧俗改革,不断拓展生态安葬服务内容和加大生态葬的奖补力度,筹建设立树葬、海葬等新型生态殡葬纪念设施,满足民众殡葬基本服务需求。

其中,节地生态安葬率达90%以上,经营性公墓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覆盖面达100%;升级换代现代化节能减排设施,强化殡葬设施设备的绿色环保管控,殡仪馆火化机尾气排放、污水排放100%达标。

规划显示,广州加强“互联网+殡葬服务”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从遗体报丧接运、殡殓业务办理、骨灰安葬(放)、祭扫预约全流程业务可网办,提供预约、业务下单、费用支付线上服务,打造线上预约办理和线下服务体验的便捷模式;健全广州市殡葬设施年检和公示制度,加强基层殡葬执法队伍建设,加快推动出台广州市殡葬服务行业标准,推广使用殡仪服务合同、墓地租用合同示范文本,促进殡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完)

广州进一步减免殡葬基本服务费用 扩大非户籍人员减免覆盖范围

日前,广州市民政局、

广州市财政局发布

关于减免殡葬基本服务费用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明确

减免对象为2015年9月28日后(含9月28日当天)死亡,实行遗体火化或者符合少数民族政策实行遗体土葬的广州市户籍人员,以及2016年9月28日后(含9月28日当天)在广州市辖区内死亡,并在辖区内殡葬服务单位实行遗体火化或者符合少数民族政策实行遗体土葬的非广州市户籍人员。

减免标准

广州市户籍人员减免项目及标准为:

遗体接运(普通殡葬专用车),每具费用不超过180元;

遗体消毒,每具费用不超过100元;

遗体冷藏防腐(不超过3天),每具费用不超过300元;

遗体告别厅租用,每具费用不超过400元;

遗体火化(普通火化炉),每具费用不超过250元;

普通骨灰盅,每个费用不超过100元;

骨灰撒海;骨灰寄存(从火化之日起不超过5年,存放在广州市殡葬服务单位),按每年70元标准,每具寄存费用不超过350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项目,每具最高减免金额为1680元。

减免标准

非广州市户籍人员减免项目及标准:

参照广州市户籍人员减免项目及标准(不含骨灰寄存项目),每具最高减免金额为1330元。

此外,符合少数民族政策实行遗体土葬人员,减免项目依据相关规定确定,减免标准为广州市户籍人员每具减免金额为1680元,非广州市户籍人员减免金额为1330元。

与此前政策相比,此次通知的发布,进一步扩大非户籍人员减免覆盖范围,非广州市户籍符合少数民族政策实行遗体土葬人员,也可以享受最高1330元的减免。同时,减免服务也更加便民,申请减免时不再要求提供复印件。

知多D 

(一)在本市火化的,丧事委办人可直接在经办殡葬服务单位办理减免手续,办理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 1.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申请表

● 2.逝者为广州市户籍的,其丧事委办人出示逝者生前户口本

● 3.出示公安部门或医疗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4.出示丧事委办人居民身份证

● 殡葬服务单位负责对丧事委办人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核实(除减免申请表外,其余复印留存),在结算殡仪服务费用时,按本通知规定的项目及标准直接减免。

(二)符合少数民族政策实行遗体土葬的,丧事委办人可在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属下的回民殡葬服务机构办理减免手续,办理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 1.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减免申请表

● 2.逝者为广州市户籍的,其丧事委办人出示逝者生前户口本

● 3.出示公安部门或医疗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4.出示丧事委办人居民身份证

● 市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属下的回民殡葬服务机构负责对丧事委办人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核实(除减免申请表外,其余复印留存),减免费用不超过本通知规定的最高减免限额。

(三)广州市户籍人员在异地火化的,丧事办结后6个月内(以殡葬服务费用发票开具时间为准)丧事委办人可以到逝者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办理殡葬基本服务费用报销手续,办理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 1.殡葬基本服务费用报销申请表

● 2.出示逝者生前户口本

● 3.出示公安部门或医疗机构出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4.出示丧事委办人居民身份证

● 5.出示丧事委办人银行卡或存折

● 6.出示逝者火化证

● 7.出示殡葬基本服务项目费用发票

 逝者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对丧事委办人提供的上述材料进行核实(除减免申请表外,其余复印留存),按本通知规定的减免项目及标准予以报销。在火化当地享受减免费用政策的,已享受减免的项目不再予以报销。

2021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网上预约拜祭流程

2021年3月20日至4月30日,到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辖下祭扫场所进行现场祭扫,须办理预约登记。市民可以通过广州市民政局官网、“广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登录“广州市清明祭扫预约平台”;或直接登录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官网、“银河园”微信公众号点击“网上预约拜祭”进行清明祭扫网上预约。

  预约入口

  1.广州市民政局官网http://mzj.gz.gov.cn/

  2.“广州民政”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办事大厅–祭扫预约

  具体步骤:进入预约系统    选择祭扫场所    填写相关信息    完成预约(收到预约成功短信、祭扫当天凭验证码扫码入场)

  3.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官网

  具体路径:https://www.gzbz.com.cn/main/(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官网-“网上预约拜祭”栏目)

  4.“银河园”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广州殡葬博物馆投入使用 在线展现广府殡葬文化

广州殡葬博物馆29日开馆上线,利用数字博物馆平台,把广州地区与殡葬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面向公众呈现。据广州市民政局介绍,这是全国首家以殡葬为主题的公益类数字博物馆。

广州殡葬博物馆集展览、陈列、考古、生命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行业博物馆。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构建线上展厅,同时建成线下VR现场体验馆,可线上线下互动感受殡葬历史文化。

上述博物馆在线上设置8个展厅,包括殡葬史话厅、土风移俗厅、考古发现厅等,从殡葬理念、礼仪制度、葬式葬法、墓葬墓室、殡葬习俗、墓具随葬品等方面,回溯了殡葬文化千年印迹,从西汉南越国作为起始,通过广府的“殡”“葬”“祭”文化习俗,认识本土殡葬文化起源与变迁,展示广府殡葬文化特有的兼容并蓄、多元融汇特色。

其中,在土风移俗厅中,博物馆用动画演示了六项广府葬俗和三项广府祭礼,其中祭礼之一《殡葬祭故》呈现了从虞祭与安灵到圆坟、巡山,再是百日祭和三周年祭,最后丧家除服的传统殡葬礼仪的完整流程。

从事IT行业工作的钟先生对沉浸式体验殡葬文化感到兴趣,在开馆当天来到现场体验。戴好VR眼镜,拿起手柄,钟先生“站在”广州殡葬博物馆里,“看到”了考古文物和名人墓志铭,“和现场看起来没什么差别,而且不用走很多路,更便捷了”。

钟先生从馆内了解到目前倡导包括火葬、生态葬和草坪葬在内的多种葬式葬法,他认为以博物馆的形式推广殡葬文化,“会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多葬式葬法,不一定要追求复古的土葬”。

上述博物馆项目组希望通过虚拟技术移风易俗,推广优秀的殡葬文化,传播民族文化里的“孝”“敬”,引导民众树立更好的丧葬理念和引发对生命的认知和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传承广州地区殡葬文化与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崇尚文化自信。(完)